严禁随意“静默”管理!释放了什么信号?
疫情防控政策,迎来重要变化。
11月11日,国家卫健委发布《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,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》。
这份被称为“二十条”的重磅政策,不仅提出了诸多新政策,而且对地方过度防疫的举措进行直接纠偏。
1、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,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。
2、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;对密接,将“7天+3”管理措施调整为“5天集中隔离+3天居家隔离”。
3、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“7天集中隔离”调整为“7天居家隔离”。
4、将风险区由“高、中、低”三类调整为“高、低”两类,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。
4、严禁随意封校停课、停工停产、未经批准阻断交通、随意采取“静默”管理、随意封控、长时间不解封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……
5、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,对入境人员,将“7天集中隔离+3天居家健康监测”调整为“5天集中隔离+3天居家隔离”。
6、增强大局意识,不得拒绝接受滞留人员返回。
7、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,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,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,强化重点机构、重点人群保护
……
这些政策,释放了什么信号?
01
第一个信号,全民核酸,有望迎来大调整。
根据文件,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。
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,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、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。
制定规范核酸检测的具体实施办法,重申和细化有关要求,纠正“一天两检”、“一天三检”等不科学做法。
可见,全民核酸是特例,而非常态。只有在疫情不可控之时才有存在的必要,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随意扩大化。
要知道,一些地方动辄以24小时核酸作为“红线”,不仅连出入自己家所在的小区都受到百般阻隔,甚至几天不做核酸都会面临被拘留的风险,显然与科学防控背道而驰。
至于一天两检、一天三检,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更无存在的必要,除了浪费人力物力之外,顶多只能带来心理安慰效应。
更关键的是,全民核酸的随意扩大化,势必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。
核酸看似免费的背后,实际上是财政或社保在进行兜底,最终都是全民埋单。
前些天,某地核酸检测机构因收不到回款暂停接收检测样本,就是典型例证。还有一些二三线城市取消免费检测,转向收费模式,也是财政压力的体现。
毕竟,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考虑到疫情形势对经济的影响,有限的财政要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。
02
第二个信号,一刀切,有望迎来全面整治。
事实上,自疫情以来,一刀切就在严禁之列,官方还多次点名违规的地方政府,但丝毫挡不住一些地方的乱作为。
这一次,“二十条”文件不仅明确了严禁一刀切的范围,而且祭出了 “问责”的利器。
根据文件,地方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,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。
严禁随意封校停课、停工停产、未经批准阻断交通、随意采取“静默”管理、随意封控、长时间不解封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。
加大通报、公开曝光力度,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。
不难看出,随意封校停课、停工停产、阻断交通、随意静默管理、随意封控、长时间不解封、随意停诊等,都被纳入需要全力整治的“一刀切”范围。
事实上,这也是某些地方应对疫情最擅长采用的手段,一刀切看似简单,貌似立竿见影,但对居民生活、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低估。
对于这些问题,只是简单的曝光或许不够,只有“问责”才能产生真正的约束力。
03
第三个信号,疫情何时终结仍旧不得而知,但解决问题的路径已经日益清晰。
在“二十条”重磅政策中,有四条指向了未来:
1、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;
2、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;
3、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;
4、强化重点机构、重点人群保护。
这其中,分级诊疗是防范医疗挤兑的必然之举,疫苗接种、新冠药物是遏制感染、重症及死亡风险的不二选择,而强化重点人群保护,则指向了最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和高风险群体。
“人口大国、脆弱人群数量多、地区发展不平衡、医疗资源总量不足”的现实,决定了我们不会如某些国家一样随意躺平。
而“疫情防控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新特点”的存在,也决定了防控政策不会一成不变,而是与时俱进,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生活的影响。
当然,无论是全民核酸,还是隔离管控,都是拿时间换空间之举,关键还是终极的釜底抽薪之策:疫苗、药物和医疗资源冗余度。
只要做好这些战略储备,新冠疫情或许不再是迫在眉睫的威胁,整个社会也有望回归常态。